近年很火的“下沉式设计”值得商业地产“入坑”吗?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越来越多的大型商业综合体平地而起,市场竞争日益激烈,如何打造强体验性的、独具特色的购物中心,在众多的商业项目中脱颖而出,成为了商业地产人共同面临的一个难题。
如今,购物中心的核心消费客群已从80后、90后逐渐向新生代95后、00后转变,他们的喜好和价值观逐渐对商业空间规划与设计产生极其显著的影响。“下沉式设计”这种个性化的设计方式,与现代人们的生活态度以及时代潮流相符合,正在越来越多地被商业体所运用。
何为下沉式设计?
曾有位建筑大师说过:“好的建筑就像植物,从大地中生长出来,向着太阳。”“下沉式设计”正是基于这一设计理念而生的。
“下沉式设计”是为了打破巨大空间的空旷感和视觉的单一感,通过运用垂直高差手法分隔空间,以取得空间和视觉效果的变化,在心理上也给人一种亲切的包围感和安全感。
现在商业中心中越来越多的运用了下沉式广场的设计,下沉广场是重要的中介转换空间,扮演着地下空间的门面。
一方面,打破了巨大空间的空旷感和视觉的单一感,通过运用垂直高差手法分隔空间,以取得空间和视觉效果的变化。另一方面,由于市场竞争日益激烈,商业广场打造景观吸引人流的方式越来越受到重视。
那么,一个优秀的“下沉商业”可以从哪些维度打造呢?
打造“双首层概念”,增加商业价值
双首层式为最常用也是最好用的打造方式:通过负一层首层化可减小地下空间逼仄感,引导人流快速进入下沉商业,使地下商业有更好的展示效果,大大提升地下一层的商业价值。
优秀案例:
位于新加坡的City Square Mall,项目位于历史悠久的公园 New World Park 当中,本身环境即被绿植所环绕。是一个双首层式广场,在组织形式上采用了中心围合型设计。
City Square Mall 在入口处构建了一处下沉广场,使其成为公园中独立分区的一部分,这处下沉广场置于公园中自成一体,是一个双首层式广场,在组织形式上采用了中心围合型设计。这个下沉广场的直接作用是连接公园与购物中心,引导人流进入商业,起到汇聚人气的作用。
有良好运营的项目地下一层商业租金普遍大于地上二层商业的租金。从这个角度来说,地下一层商业的价值是非常高的,通过“双首层概念”把人导入地下商业,能充分发挥出地下一层商业的潜力价值。
结合多种交通,丰富消费者进场方式
下沉式商业需要满足一系列商业设计逻辑,即人流从哪里来——购物中心提供怎样的资源使其拥有合理的使用场景——以及人流会往哪里去。
因此,对于下沉式广场来说,第一个问题是如何将多种交通方式相结合,让人群顺利、方便的从各个方向进入下沉式广场。直连地下交通设施的人流通道,从地面进入下沉式广场的步行楼梯、扶梯、坡道等等都要综合考虑、统一设计。
优秀案例:
上海LCM置汇旭辉广场位于B1层的下沉式广场命名为“时光花园”,其本身就是一个公共空间,但在商业层面,赋予了整个项目强烈的立体感和生动性。直达2层的扶梯、到达B1层下沉式广场的阶梯、室内外联结的观光梯、与苏州中心异曲同工的退台式外立面设计等等元素,这些全部都有起到打通室内外空间的作用,同时也连接着北侧的“嗨街”和西侧生态公园两块区域,极大丰富了消费者进场的方式。
打造令人愉悦的景观
使其成为消费者逗留的社交场所
下沉式广场如果仅仅是人群经过的一个空间,那这个空间也实在太浪费了。没有为人们提供公共活动和休息娱乐的空间,对商业服务和文化营造等内容也考虑不足,降低了广场的吸引力,造成其逗留性和可坐性差。
因此,我们需要思考如何才能将人留下来,使下沉式广场成为一个生机勃勃的社交场所。
优秀案例:
Mega Bangna创造性地设置了一个围绕着中心庭院和下沉式、露天广场作为顾客聚集和举行各种活动的主要社交场所,最低处作为舞台或社交场所,环顾周围的场地则可开发为休息或者观看区域。
一个由木质台阶组成的露天剧场,将游客带入一个充满活力、极具森林质感的餐饮商业步行通道空间,通过互动景观装置,让游客在舒适的小气候环境下拥有愉快的体验。
在这个下沉的广场空间,无论白天还是夜晚,由实木制成露天剧场座位都能给游客提供舒适的落座体验与视野。
流动的水景是其中一种成功的氛围催化剂。
通过将植被嵌入露天庭院等建筑、设置水景与户外景观等手段,给消费者提供惬意空间和社交场所。
下沉广场的四类打造形式
在商业下沉广场的打造中,根据场地尺度规模,建筑围合程度以及下沉的高度,可将下沉的模式分为双首层式,多层绿地式,中庭式和大广场式四类。
1.双首层式
双首层式为最常用也是最好用的打造方式,因为商业广场的一层价格较高,人流量大,通过将负一层首层化可减小地下空间逼仄感,引导人流进入下沉商业,大大提升地下一层的商业价值。
2.多层绿地式
这种商业下沉多依托于建筑的景观的整体规划,下沉与地上屋顶花园相结合,形成层层跌落的绿地山谷之感。
3.中庭式